docx文档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专业资料 > 经营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 文档预览
5 页 0 下载 17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第 1 页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第 2 页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第 3 页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第 4 页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第 5 页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内容摘要: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河北 012 号】 我与高考改革同行 潘振起 恢复高考,无疑是新中国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影响深远的 重大事件,它给亲身经历过和经历着的每一个人烙上了深刻印记。 逝者如斯,沧桑变幻,40 年弹指一挥间,却抹不去心头那份新鲜, 那份好奇,那份打拼,那份曲折,那份慰藉…… 初识高考感神秘 那年,我十一岁。 记得当时小学好像没有六年级,十一岁的我们应该就是四、五 年级的学生了。那时的孩子不像现在,一个家庭就这么一个宝贝疙 瘩,而且都关在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过着唯我孤独而虚拟的生 活。当时的我们就不一样,吃要凑到一块吃,玩要聚到一起玩,整 天过着群居生活,很少一个人待在家里。一个傍晚,小伙伴们都在 杏申叔叔家里玩,有跑跳的,有喊叫的,有轮棍棒的,有爬墙上房 的,吵的不亦乐乎!忽听蜜果姑尖喊一声道:“都给我出去,人家要 参加高考了,还能背下去书吗!”我们立刻静下来,像得罪了神灵似 的,一个个都屏住了呼吸。“参加高考?”“什么是高考?”你看看 我,我瞅瞅你,大家都吐舌都疑惑都茫然,但都觉得很好奇:“嘿, 高考,没听说过。”只见蜜果姑拿着自己不知从哪抄来的本本,大声 地、认认真真地背诵:“生产力就是……;生产关系就是……”虽不懂啥 意思,听着听着我们也就跟着大声背起来,急得姑姑抓起身边的笤 帚疙瘩佯怒到:“一边去,一边去,再嚷嚷我就扔过去了啊!”于是 大家一溜烟似的夺门而出…… 后来,大人告诉我们,“参加高考”就是考大学,谁考上大学就 “一步登天了”,就成了“人上人”,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好家伙, 真有吸引力。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便种下了“高考”这颗诱人 而令人永远充满向往的种子。尽管蜜果姑姑高考中名落孙山,但对 她那个时代的青年来说,毕竟有了一个梦想,毕竟给了一个机会, 毕竟为实现自己的奢求而有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恢复高考,给青年一代竖起了梦寐以求的目标,让“读书有用” 观念重新渗入了整个社会所有人们的心田,让一部分人真正地改变 了身份,改变了事业,改变了家庭,改变了命运。虽然当时只是背 背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但恢复高考无疑给国家选拔出了当 时比较优秀的人才。实践证明,这些人才后来都在国家建设各个行 业、各个部门成就了非凡!从而也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以 顺利、快步、健康地发展。 1 迈向高考不回头 说实话,真正领悟高考是在初中,这得益于当时教我语文的张 秀珍老师和教物理的周明堂老师。张老师给我灌输的是考上大学能 怎么怎么好,教育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千万别淘气;周老师总给我 们讲南和考上清华、北大的李藏柱、孔繁民、李秀兰、梁立军,叮 嘱我们考大学就要考名牌!所有这些都点燃起了我们旺盛的求知烈 火,虽然“大学”这个概念在头脑里还是一片朦胧,但同学们都知 道:考上大学——真好! 我在老师给我们编制的美好童话里,在很听老师话的勤勉学习 中,在被周围师生一片赞扬一片羡慕里,比较顺利地升入了县二中 读高中。那时的高中分文科、理科,由于二中师资所限,所招的两 个高中班均是文科。文科就文科吧,在高中老师的导引下,迎战高 考在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了一切,所有老师和学生不分昼夜,开足马 力,全力以赴。 老师个个都卖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农村改革刚刚实 行土地承包制,大多老师都是“一头儿沉”,就是自己吃商品粮,属 国家工作人员;老婆孩子吃农业,是农民。所以,我们的老师白天 按课表教课,一早一晚还得到家里种地。早晨来学校上课,一看老 师两眼通红,满脸疲惫,就知道上一夜不是在地里收种就是浇了一 整夜的地,有的还没来得及换下地衣服,有得来不及换浇地雨鞋, 就匆匆赶来,带着两脚泥踏上讲台,毫不倦怠地“开讲啦”。有的老 师可能在国家刚刚允许的情况下做个小买卖,记得一个数学老师一 上课,一股浓浓的麻糖味儿就充满了整个课堂。更有时,老师家里 实在是太忙了,还会召集班里的男生到家里帮老师收庄稼,盖房时 帮老师家打夯,这时老师都是要管大家吃饭的呢。就是这样,我们 都理解老师,没有一个人嫌怨老师,心里对老师只有一份敬意,只 有一份朋友般的情,我们知道,唯有老师,才能帮我们实现大学 梦。 学生个个都勤学。想起那时的学习条件真令人汗颜。教室没空 调没电扇,有电棍儿但经常没电;没电就点油灯,而且是柴油灯: 煤油贵,学生点不起。柴油灯都是学生自己亲手做的:找一个废瓶 子,把瓶盖中央拧个孔,再用棉花搓个捻儿,把捻儿穿盖孔放加了 油的瓶中。得,一个心爱的油灯就做成了!也有个别同学直接从供 销社买来的罩子等,那可是奢侈品,多数是没条件使用的。就是靠 小油灯的帮助,同学们学起来那是前夜连着后夜,后夜连着天明, 通宵达旦,没人催没人赶,争先恐后。记得早上一开窗,教室里柴 油燃过的废气是蒸蒸外溢,很是壮观。我们只要用手指捅一下鼻 孔,那手指马上就变成了一根黑柱!那时的男女生也在一起上课, 但很少谈恋爱,就是正常说一句话都很少,弄不好是要让人笑掉牙 的,脸伤不起!吃的更不用提,粗粮就咸菜,喂饱肚皮就 ok 了。不 过,能饱餐一顿那真是永久的想往。 高考带动的不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积极性,只 要它能给人带来切身的利益和希望,它就撬起了整个社会自愿为它 2 付出的无比热情,因为没有一件事能代替高考让全社会为它注目与 狂热! 亲历高考获慰藉 刚站在高考起跑线上,一个好消息不胫而走——二姐考上大学 了,时间是 1981 年! 二姐考上大学成了村里开天辟地的大事。大家奔走相告,很 快,全村没有一人不知道,没有一家不惊喜,没有一位不歆羡。因 为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上学史上的第一例,而且 意味着,这个考上大学的人,这个考上大学的人的一家从此就将彻 底改变社会地位,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当然,最高兴的是我的父 母,他们从来没有在人前显得那么自豪,那么自信;最受激励的就 是正读高一的我。于是,我的劲头儿真来了,期中考试就弄了个年 级第一,除了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均满 100 分。 我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往往需要打这样一支强心剂,如果 是这样,那一切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在它面前都会显得异常苍白。 甚至我觉得,只要高考来,我也能考上! 1983 年高考真的如期而至,可是我没能考上!究其原因,数 学学不会,只考了 58 分,不及格;过于看重高考,谨慎紧张,处 处出小错;没有应考经验,第一科语文差点没写完,又遇上作文是 个漫画,压根就没读懂。回到家,大家都没高兴得起来,当然也没 有一个去悲伤。那时兴复读,父母一鼓励,劲儿又上来了。房后大 娘、房前奶奶都真挚地对着我的父母说:“你家的孩子肯定能考上, 一看个个都聪明。”听了这些话,我心里热热的,“言者无意,闻者 有心”,我感受到十足的安慰、鼓励和责任——我能考上,不能给父母 丢脸! 就这样,我踏上了复读路。复读班老师是全县最好的老师,我 们学习更带劲儿,可是第二年希望再次落空。一是数学不见起色, 而是听说人家就要 4.8%!还是父亲一句“只要你肯学,我们苦一点 无所谓”鼓励我继续复读,1985 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就在大家都对 我们姐弟俩啧啧称道时,1987 年,我弟弟又从应届班直接考上大 学!一门儿仨!!!天哪,这可成了新闻,村里知道了,乡里知道 了,县里也知道了。连我的母亲从一个只识几个字的普通妇女一下 成了“焦点人物”,不久就赢得了“大学生的母亲”的神圣称号! 最高兴的还是我们一家。几代人的贫困农家,而且不是一般的 穷。房子是三间,住着父母姐弟我们六口人,一个大土炕,锅灶就 在屋内,墙壁被熏得黝黑。外墙也是土坯的,从下到上裂着几道 缝,一直到屋顶。遇上阴天,父亲就端上盆子端上麦秸泥,爬上屋 3 顶糊漏缝,也糊好了也停雨了全身也淋湿了,每次必然迎来母亲一 顿喊吵,因为淋湿了衣服是没有替换的呢。下雨天是外面大下屋里 小下,盆盆罐罐炕上桌上都是用来接漏雨水的。家家的街门楼比不 上我们的差,一次下了急雨,一个买辣椒酱的过来避雨,不时地看 看房顶,生怕突然倒下来被砸在里面。姐弟四人一年就吃一次肉, 但剁在过年的饺子里一块都找不着。一年没吃过白面馍,吃其它粗 粮、山药干还要跟别人兑换着吃、借着吃。衣服全是缝缝补补,一 般不置买新衣服,一直到上高中穿的都是母亲自己织的方格纹粗 布,棉袄连个外罩都混不上。 上大一的那年麦田,天有不测风云,父亲患癌症病逝。别的不 说,收麦可难坏了人!家里没了壮劳力,又没车、没牛马、没机 器、没麦场,可急坏了母亲。好在大学同班的男生们听说后,大家 都骑着自行车到我家来帮忙。回想来那真叫人感激,同时又感到好 笑,这伙同学不少是干部子弟、工人家庭,别说干活儿,有几个见 过麦子,有几个割过麦子的呢?但毕竟这一场面也让好多邻居羡慕 我们家来了一大推帮手。我知道,这也是高考的副产品,值得庆 幸。 带人高考出成就 1987 年大学毕业,我走上了教师岗位,这是我打小梦寐以求 的事情,因为是高考让我格外崇拜老师!最初八年教初中,纯属探 路,就是那种摸着路过河的,绝对称不上干教育,懂教育,只是有 一点,所教的学生成绩好,南和一中领导竟两次三番地来家里 “请”。1995 年我被调到一中教高中,从此就直接与高考牵上了 手。 记得刚到高中第一年,面对高中学生,面对一个个富有经验的 老教师,很有压力。但第一次期中考试考了八科,我教的 4 班学生 是科科第一,年终考试是六个第一两个第二,这一下引起了全校注 意。从此,我就一直留在高中,留在高三,这就至今 20 年奋战高 三,奋战高考。 要说的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人们观念 开始转变,“读书无用论”聒噪而起,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开始抬头, 但只有高考还算是一片“净土”,然而还是出现了一些凭关系、递小 抄、买分数等不良现象。想起 80 年代我参加高考,走出考场发现 准考证忘在了考桌上,监考的主考就是我的历史老师,尽管如此, 因为考场门已经锁了,就没有再敢打开让我进去拿——这恐怕是有严 格规定的。那个时候高考的信度是神圣的,没有人在这上面动脑 筋,想歪招儿;然而 90 年代之后一段时间里,高考在社会的口碑 4 就不怎么好,虽然,出问题的省市、责任人仍属少数。 其实,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哪怕有一丝改变对教学、对学生、 对社会也会产生极大影响。从最初文理科考六门,到后来的“3+2” 模式,再到后来的“3+综合”模式,以及眼下开始试行的“3+2 自主 选考”模式等,高考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不小舆论,这提醒我们今 后更要格外慎重,不要短期内全盘肯定一种或否定一种,这样效果 不一定好,到头来还搞得大家无所适从。我高中的地理老师是当时 “名角”,也被特聘到一中,正赶上高考课程改革,不考地理,弄得 老师深感“无用武之地”,最后是“打道回府”,到乡中边种地边教书 去了,现在想来也是深感可惜! “黄河九万里,毕竟东流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高考改革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05:25:03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