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档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

专业资料 > 经营营销 > 企业管理 > 文档预览
11 页 0 下载 17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 第 1 页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 第 2 页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 第 3 页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 第 4 页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6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内容摘要:

中国官方非传统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逻辑构成 刘跃进 【内容提要】 中国官方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关注和重视各种非传统安全 问题,先是以“新安全观”的名义,在国际场合提出一种非传统的国际安全观,后又以“传统 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提法,在本国国家安全实践中表达了一种非传统的 安全威胁观,最终在 2002 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非传统安全观。此后,中国的非传统安全观 不断发展和丰富,在理论内在逻辑上既有对安全构成要素的非传统认知,又有对安全影响 因素和安全威胁因素的非传统认知,还有对安全保障问题的非传统认知,而且在这些方面 又都包括了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两个领域以及国家安全中的对外安全与对内安全两个方面 因而成为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非传统安全观。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设立国家安 全委员会”展开的国家安全论述,再次从安全构成要素、安全影响因素和威胁因素、特别是 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这种既包容非传统安全问题又包容传统安全问题 的综合性非传统安全观,其中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开创了一条国家安全保障顶层设计新思路,在法治尚不健全的中国具有强烈的非传统安全 保障色彩。 【关键词】 中国国家安全;安全构成;新安全观;非传统安全观;国家安全委员会 【作者简介】 刘跃进,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北京 邮编 100091)。 【中图分类号】 D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4X(2014)02-0117-13 在中国官方开始公开以“国家安全”名义讨论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时,西方的安全研究 和中国的国家安全理论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非传 统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不仅把非传统安全问题作为安全研究的重要对象, 而且开始从非传统的视角研究传统安全问题,最终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安全观 思维内容涵盖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两个方面的非传统安全观。这样的非传统安 全观,不仅从冷战后期逐渐成为西方 “安全研究”的主导思维方式,而且从 20 世纪末开始 逐渐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主导思维方式。在世界各国学者从非传统视角研究传统安 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发表大量学术成果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也开始从非传统的视角审视和对待各种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形成了各种官方 的和非官方的非传统安全观。中国官方的非传统安全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 和丰富起来的。 一、中国官方长期秉持的传统安全观 中国官方在公开文件中最早使用“国家安全”这一术语是 1983 年。此前,无论是中共中 央还是中央政府均未提及“国家安全”这一术语,虽然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大 会报告中使用过“我国的安全”、“祖国的安全”、“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等术语,并且长期以来 不断讲到战争的危险和军队国防建设等国家安全问题,但却没有使用“国家安全”这一专门 1 术语。1983 年 6 月 6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说:“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加强反间谍工作,国务院提请这次大会批准成立国家安全部,以 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1这是中国执政党和中央政府首次使用“国家安全”一词。但是 非常明显,这里的“国家安全”,表达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安全问题,即隐蔽战线的间谍与 反间谍、情报与反情报的问题。 不可否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83 年以及此后的若干年内,中共中央和中央 政府也经常讲到当前人们所说的一些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例如安全生产、交通安全、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抗击自然灾害等,但在当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把这些不同方面的安 全问题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没有把它们作为国家安全论域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例如 , 1988 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共 7 次出现“安全”一词,但其中的“安全第 一”、“安全生产”等都只局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与国家安全毫无关联。与此相反,讲 “公安、安全、司法行政部门”时,讲“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时,以及在国际部分表 示希望看到“数百万阿富汗难民能够安全地返回家园”,表示支持“南部非洲各国人民维护国 家安全、反对南非侵略的正义斗争”,表示赞赏“第三世界的各种地区合作组织为维护本地 区的安全、促进本地区的发展所作的努力”2等,都是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或传统的国际安全 问题。在这里,国家安全问题与非国家安全的安全问题,泾渭分明,互不相关。 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国家安全”术语,并 4 次出现“安全”一词,但这些论述都集中在传统安全色彩非常强的“军队建设”部分。虽然中 共中央从这次党代会开始公开讨论“国家安全”这 一长期处于秘密状态的“高阶政治”问题, 但依旧把军事和政治作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无形中也就把国家安全等同于军事安全问 题和政治安全问题。这依旧体现了一种非常传统的安全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虽然有人认为,“中国安全观的转变可以上溯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这一点可以从‘和 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大规模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两个判断上体现出来”, 3但当时不 仅没有“安全”和“安全观”的概念,而且还是用“和平”与“战争”(而不是“安全”与“威胁”) 这样的字眼来表达一种基于军事的传统安全观念,因而这还不能说是非传统的新安全观形 成的开始。只有当战争的阴影渐远,和平基本成为一种常态时,人们才可能逐渐提出比“和 平”更高的要求,即“安全”。这时,人们所要排除的不再限于大规模流血暴力冲突,即“战 争”,而是进一步要求消除比战争威胁要次级的各种各样“威胁”。这样的要求,虽然对于那 些较早就处于战争阴影之外的国家和人民来说,特别是对那些处于这种环境中的知识精英 和政治精英来说,在“冷战”后期就已经有所意识,因而提出了“综合安全”、“共同安全观”、 “合作安全”4等新观念,但对于中国人民以及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来说,当时并没有 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先知先觉。 中国学者和中国执政党及政府能够不囿于“战争与和平”的传统思维和传统安全观,而 进一步去思考“威胁与安全”,是在“冷战”结束七八年后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二、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过渡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到 21 世纪初,中国官方开始逐渐由传统安全认知向非传统安全认 识过渡,最终在 2002 年初步形成了不同以往的非传统安全观。这一过渡最早出现在中国对 1 赵紫阳:《政府工作报告——1983 年 6 月 6 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9/content_2108881.htm。 2 李鹏:《政府工作报告——1988 年 3 月 25 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9/content_2108881.htm。 3 刘国新:《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及实践》,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 1 期,第 63-69 页。 4 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8-299 页。 2 外安全领域和对国际安全的认识上,其后才逐渐延伸到国内安全领域及对中国国家安全的 整体认识上。 1996 年 7 月,钱其琛在东盟地区论坛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显露了中国政府新安全观 的端倪。钱其琛在讲话中说,我们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通过 扩大和深化经济交往与合作,共同参与和密切合作,促进地区安全,巩固政治安全。他还 说,中国作为亚太的一员,对本地区安全环境高度重视、十分关注,始终致力于发展与各 国的对话与合作。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构成对任何国家的威胁,相反,如果有 12 亿人口的中 国陷入贫困和混乱,这将对地区的稳定构成不利的影响。钱其琛提议东盟地区论坛开展军 转民方面的对话,并适时开始探讨综合安全方面的合作问题。1正是由于涉及“信任”、“合作”、 “地区安全”、“综合安全”等术语,同时还明确要通过“军转民”来“探讨综合安全方面的合作 问题”,因而可以看作是中国开始在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领域探索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安全观。 但是,中国政府这时还没有真正形成比较系统的新安全观,甚至还没有提到“安全观”和“新 安全观”这样的术语。 1997 年 3 月,中国政府与菲律宾政府在北京共同举办东盟地区论坛信任措施会议,各 方就地区安全环境、安全观念和国防政策等问题交换意见,中国政府为此提出维护地区安 全应尊重各国主权、和平解决争端和采取综合安全,要通过磋商、对话与合作等和平手段促 进地区安全,并首次使用了“新安全观”2的表述。同年 4 月 23 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 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关于维护整个世界安全的新安 全观的基本主张,强调“双方主张确立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安全观,认为必须摈弃‘冷战思 维’,反对集团政治,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或争端,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 威胁,以对话协商促进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双边、多边协调合作寻求和平与安全”。 这些内容写入了同一天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关于世界多级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联合声明》 之中。3 这些非传统安全认知的出现,虽然表明中国政府开始形成一种不同以往的非传统安全 观,但这种非传统安全观还是非常片面的,仅仅表现在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领域,而不是 整个安全领域,也不是整个国家安全领域,因而准确来说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非传统安全 观,而只是非传统的对外安全观或非传统的国际安全观。 与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倡导新安全观,但还未形成完整的非传统安全观相适应,1997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也反映出中国官方已经开始从传统安全认知向非传统安全认知的转 变,但还没有真正实现这种转变。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 6 次提到“安全”,其中 3 处 是“国家安全”,而且还首次提到与传统安全认知具有重要区别的“国家经济安全”,表明一 种非传统的安全认知已经出现,但是,这一报告依然把“安全”和“国家安全”放在“军事”部 《钱其琛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发表讲话》,载《人民日报》,1996 年 7 月 24 日。 2 “新安全观”一词,其实是中国官方关于“非传统安全观”的一个阶段性表述,在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 告和 2004 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既有“新安全 观”的提法,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06:39:36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