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档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专业资料 > 经营营销 > 金融/投资 > 文档预览
15 页 0 下载 12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第 1 页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第 2 页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第 3 页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第 4 页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10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些发现及其解释内容摘要: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张 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200433) 1 导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不能维持下去的问题正在引起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 这些年来的经验表明,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难度和成本似乎越来越大。而且,如图 1 所示,1994/1995 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出现了显著而持续的下降趋势,尽管增 长下降的幅度还值得进一步估算1。 更进一步,我们基于官方提供的增长率数据计算发现,1995 年以来,不仅增长率的 均值有所下降,而且变异系数出现了更显著的下降。在 1979-1994 年,增长率的变异系数 为 0.36,而在 1995-2000 年则下降到 0.13。这意味着经济的高度波动可能已被增长率持 续下降的趋势所取代。基于这样的观察,我们有理由怀疑,在“短期”的经济不稳定因素背 后,1995 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很可能反映了某种“长期”因素的制约作用。 为了观察并考察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变动的长期因素,我们在本文计算了改革以来 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模式,而且我们发现,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与经济增 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发散变动模式。我们通过分析进一步懂得,这个发散模式所提供 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在中国,资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变动是不太敏感的 这不仅反映出政府的力量在资本形成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意味着“资本深化”的 加速可能是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然后,我们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理论说明了资本-产出比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并在经验上 证实了我们的解释的合理性。它也帮助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速趋势的背后 技术的选择偏差是主要的原因,因为技术选择的偏差加速了资本的深化过程,使资本的边 际报酬过快出现了递减趋势。我们的这个发现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在 90 年代中期 以来的持续减速可能是典型的“外延”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短期需求波动造成的。短期的需 求波动(指需求增长率的变化)应主要理解为经济增长减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在第 2 节,我们对改革以来的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 之间的变动关系做出经验的描述。第 3 节提供一个理论的讨论。第 4 节和第 5 节是经验的验 证。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 本文的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和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奖学金(2000-2001)的慷慨资助,作者表示感谢。美国布拉代斯大学的杰佛逊(中文名字“谢千里”)教 授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哈勒跟教授分别评论和与作者讨论了本文的初稿。参加哈佛大学报告会的许多人对 本文发表了评论意见,在此一并感谢。文中的缺点和错误由作者负责。 1 本文不打算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统计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现有的研究文献。例如,罗斯基对 近 年 来 的 经 济 增 长 下 降 有 过 一 系 列 的 研 究 ( www.pitt.edu/~tgrawski/ ) 。 他 甚 至 重 新 考 量 了 1997/1998 年 中 国 的 GDP 的 增 长 率 , 将 官 方 的 增 长 率 数 据 下 调 到 了 5.7% 以 下 ( Rawski, 2000, 2001)。另外,对于改革以来中国官方 GDP 增长率数据的可靠性问题,近年来也多有研究文章问世。例 如,有的经济学家发现,在 1978-1991 年,中国的 GDP 增长率平均被高估了 1 个百分点,而在 921997 年则被高估了 2.5 个百分点(孟连和王小鲁,2000)。 15 2 经验观察及其含义 本文主要探求这样的长期因素是否存在。要观察这样的长期因素,根据(新古典)增 长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选择从观察资本-产出比率的总量指标入手。我们对 19791998 年间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及其增长率做了计算(见图 2 和图 3)。如图 3 所显 示的那样,我们发现,在 1994/1995 年之前,改革显著改变了计划经济原有的封闭的发 展模式,抑制了资本过度积累的速度,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被资本的增长所利用,实现了高 速的经济增长。在这一时期,资本-产出比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1979-1994 年平均增长率为-0.89%)。但在 1994 年以后,资本-产出比率的确显著而持续地上升了 (例如,1995-1998 年间的资本-产出比率平均年增长 1.92%)2。其结果,资本-产出比 率更显著上升了。 为了从整体上来解释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我们先使用 19781998 年间的 GDP 的增长率对同一时期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做了一个回归观察。 图 4 给出了两者之间的“散点”分布,直观地显示出了经济增长率与资本 -产出比率的负相关 关系。我们所估计出的线性趋势方程为: y (经济增长率) 9.4016  100.73 (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 ( R 2 0.7715 ) 这个简单的经验观察显示,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这个 发散的模式可以通过比较图 1 和图 3 更加直观地显示出来:在经济增长加速的时期,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呈现出减速的趋势;而在资本-产出比率加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的增长呈下 降的趋势。看起来,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来解释资本的形成方式与经济增长率的这个有趣的 变动模式。 在给出这个变动模式的理论解释之前,我们先来进一步来考察一下资本-产出比率的变 动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这个变动模式对资本形成速度有什么含义。为此,我们再回到“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上来。在利用 1978-1998 年中国经济的数据计算“资本-产出比率”的增 长率时,我们使用了这样的增长率定义:  Kˆ  K Y  K t  1 Yt  1 K Kt1    t t  t 1 Y  K t  1 Yt  1 Yt Yt  1  t  (K t  K t 1 K t 1 )  1 Kˆ  Yˆt  1 t (Yt  Yt  1 Yt  1 )  1 Yˆt  1 这里, K 和 Y 分别代表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下标 t 表示即期, t  1 表示前期。符 号“ ^ ”代表“增长率”。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来探讨我们所估计出的经济增长率与 资本-产出比率增长率之间的那个经验方程对资本形成速度的含义。首先,根据估计方程,   ˆ Y 下降。根据我们定义的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公式可知, 我们知道,若 Yˆ 上升,则 K 我们想提醒的是,根据伊斯特里和费雪尔(Easterly and Fischer, 1994)提供的资料,由于长期外延增 长的结果,前苏联的资本-产出率在苏联解体前的 1950-1987 年间平均每年上升大约 2.5%。我手头未能 找到作者的原文,这里转引自我对他们这一研究的部分记录。 2 15   ˆ 至少不应有上升的压力,即 K ˆ 可以下降 在 Yˆ 上升时 Kˆ  Yˆ Yˆ  1 若要下降,那么, K   ˆ Y 会上升。而依照我们 或者不变。其次,同样根据估计方程,我们知道,当 Yˆ 下降时 K   ˆ 上面给出的资本-产出增长率的定义可知,在 Yˆ 下降时 Kˆ  Yˆ Yˆ  1 若要上升,至少 K ˆ 可以上升或不变。 不应有下降的压力,换句话说, K 上述简单的讨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变化却有重要的含义。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动是投资 的结果,因此,我们对经济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所估计出的方程显然是有理论 意义的。粗略地说,相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资本存量的变动似乎基本是稳定的。也就是 说,资本形成的速度对 GDP 增长率的变动是比较迟钝的:当经济增长加速时,资本的形成 速度并没有相应地加速,从而资本-产出的比率下降了;而当经济增长下降时,资本的形成 并未减速,结果资本-产出的比率上升了。这也是资本-产出比率在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时依 然可被观察到上升的基本原因。 3 理论解释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中国的改革后时期会观察到资本形成的这个时间变动模式呢?为 了解释这个模式,我们需要寻求资本-产出比率这个总量指标变动背后的“生产理论”,因为 在理论上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应该在微观上反映该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变动。为此,我们 求助于索罗(Solow, ,1960,1962)以及丹尼森(Dension, 1967)等人后来发展起 来的所谓“增长的核算”框架来帮助说明资本-产出比率变动的这个微观基础。 首先,给定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库布-道格拉斯结构的生产函数: (1) Y  AK  L1  其中以 Y , K , L 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  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另外,假定 技术 进步为中性,变化率为常量。我们从(1)式很容易推导出“人均产出”( K / L )的增长方 程。例如,对(1)式的两边除以 L ,我们可以得到“人均”的总量产出函数: (2) Y L  A( K L)  为了推导出资本-产出比率变动背后的“技术因素”,让我们首先来资本-产出比率( K / Y )。我们知道,资本-产出比率( K / Y )实际上可以写成“资本-劳动比率”( K / L )和“人均产出”( Y / L )的商,即: (3) K Y ( K L) /(Y L) 将此表达式(3)代入上面的资本-产出的定义中去,我们就得到了用资本-劳动比率表达的 资本-产出比率: (4) K Y 1 A( K L)1  15 现在再对(4)式的两边取自然对数并将对数表达式变换成“增长率”的形式(我们还用符 号“ ^ ”表示增长率,另外把 A 的增长率定义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我们 就会得到一个简单的关于“资本-产出比率”的核算方程: (5) kˆ kˆ (1   )  tfˆp y l 在新古典生产理论的假设条件下,(5)式清楚地表明,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是资本劳动比率(即人均资本或者称为“资本装备率”)变动的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 化率之间的“差”。因此,对我们所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而言,我们显然需要将注意力 放在改革以来资本-劳动比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发生变动的时间模式上来。 根据上面的表达式(5),现在就可以给出我们对资本形成相对于经济增长表现出“迟 钝”的基本解释。假设投资不断增长,并且假设投资的增长能够持续有效地驱动更多的劳动 投入生产过程以致于资本-劳动的比率没有上升的压力,这时候,根据(5)式,除非 TFP 在不断恶化,否则,资本-产出的比率并不会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20:18:49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