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专业资料 > 经营营销 > 金融/投资 > 文档预览
1 页 0 下载 14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 1 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容摘要:

2012 年 7 月 第 44 卷  7 月号 学术月刊 Ac ademi c  Mon t h l y Ju l y,2012 Vo l. 44 No. 7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朱荫贵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 和 市 场,但 快 速 发 展 演 变 成 市 场 经 济,却是从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 年 的 辛 亥 革 命,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发 展 节 点。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政治上的突变。但从 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 来 看,例 如 推 动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法 律 法 规 建 立并形成体系,推动机器制造业迅速成长,推动铁路轮船为首的近 代交通运输工具和电讯邮政等的发展以及以银行、保险、交易所等 新式金融结算体系的建 立 等 方 面 看,辛 亥 革 命 奠 定 了 近 代 中 国 市 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辛 亥革命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也为以后市场经济的发 展打开了大门并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   市场经济   发展 [作者简介]朱荫贵( 1950— ),男,贵州省贵阳市人,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K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 2012) 07-0148-08    中国的市场经济始于何时?中国近代是否存 在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的框架和外在表现是 济突变”?这 要 具 体 分 析,不 能 一 概 而 论。 但 是, 什么样,具有什么特点,又如何界定?思考和回答 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同样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 这些问题,对于中 国 近 代 经 济 史 的 研 究 者 来 说 是 了一次“经济突变”,只 不 过 其 带 来 的 经 济 突 变 时 不应回避和绕开 的 课 题;就 是 对 于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间 拉 得 较 长,表 现 不 如 政 治 突 变 那 样 激 烈 而 已。 史的研究者来说,同样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在分析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演 具体到辛亥革命 而 言,它 确 实 推 动 了 中 国 近 代 市 中国长期存在 商 品 和 市 场,但 快 速 发 展 演 变 变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观察:一个是没有变 成市场 经 济,却 是 从 1911 年 的 辛 亥 革 命 开 始,到 动 或 变 动 不 大 的 部 分;另 一 个 则 是 变 动 较 大 的 1937 年 抗 日 战 争 全 面 爆 发 时 已 经 基 本 成 型。 部分。 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以 武 装 起 义 全 国 响 应 的 方式,在不长的时 段 里,实 现 了 改 朝 换 代 的 “政 治 一 、 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变动不大的部分 突变”,成立了中 华 民 国,中 国 社 会 也 因 此 进 入 了 基本没有变动或变动不大的首先是广大的中 一个新的历 史 时 期。作 为 一 个 国 家 基 础 的 经 济, 国农村经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同时也 在出现“政治突变”之后,是否也会相应地出现“经 是一个几千年延续的农业国。这一点,在辛亥革命 · 148 · ◇ 史学经纬 爆发时并没有发生发生根本性变化,也因此,辛亥 上之 实 力。因 之 沪 上 储 蓄 机 关 之 多 竟 自 汗 牛 充 革命这种上层政治变动,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对农村 ”该信函忧虑地指出: “诚恐此端一开,日后商店 栋。 经济的广泛冲击和影响,因而农村经济属于基本没 无论大小 皆 将 以 储 蓄 为 主 要 业 务,其 资 本 不 必 筹 有变动或变动不大的部分这一点,应该不难理 解。 措,尽可以厚利吸收……”④ 但是,此后商品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农牧垦殖公司 这期间普通公司商号吸收社会储蓄出现的另 增加和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为代表的农村 一个变化,是这些 公 司 商 号 纷 纷 成 立 专 门 的 储 蓄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兴起,也显示出农村的改变在 部招揽吸收社会资金。关于此点,王志莘在《中国 进行中。① 之储蓄银行史》一 书 中 指 出:“先 施 永 安 新 新 中 原 其次,基本没有变动或变化不大的另一领域是 等百 货 公 司、中 法 中 西 等 药 房、九 福 公 司、同 昌 车 中国长期形成的传统商事习惯,以及某些成文和不 行、 ABC 内 衣 公 司、大 世 界 等,均 曾 有 储 蓄 部 之 成文经济制度的延续和影响。这方面的内容较多, 设。先施永安两 公 司 之 储 蓄 部 开 办 于 民 国 七 年, 这里分别各举一个典型之例以为说明。 新新公司者开办 于 民 国 十 五 年,中 原 公 司 者 开 办 先举传统商事习惯方面之例: 于民国二十年,同 昌 车 行 之 储 蓄 部 与 中 法 中 西 两 早在明朝时期,中国普通企业商号就有吸收社 药房合办 之 妇 女 美 德 储 蓄 部 则 开 设 于 民 国 十 九 会储蓄存款作为自己营运资金的商事习惯,这种习 年。”⑤ 著名的荣家企业在面粉厂达到 12 家、纱厂 惯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除典当、钱庄、票号等 传统金融机构经营存款外,“也有一般工商店铺如 达到 6 家的 1928 年,也成立了专门经营储蓄的同 仁储蓄部。⑥ 盐店、布铺、米铺、杂货铺、珠宝铺等兼营的存款”, 甚至“一些在地方家产殷实、且经济信用较好的财 主有时也接受他人寄存,并付给薄息”。这种商事 习惯,并没有在辛亥革命之后有所改变,反而随着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业企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并广 泛存在于新式机器大工业企业中,成为这些企业扩 大规模进而发展的重要筹资手段。②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开始,这些公司商号吸 收社会储蓄的方式和规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发展。 这些变化发展中,通过报纸等传媒刊登广告公 开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鼓动,为自己招揽社会储蓄 这里,我们不评论这种企业商号直接吸收社会 储蓄现象本身,我们只是需要了解和证实,企业商 号吸收社会储蓄在中国具有悠久传统,在农业社会 中就长期存在,当近代中国向工业化社会发展转型 时, 尽管近代机器工业已经出现,但是史实证明,这 种传统依然得以延续并发挥作用,在形式、规模和 重要性方面甚至超过以往年代。 再看成文或不成文制度延续之例,这里举企业 分配方面的“官利”制度为例进行说明: “官利”,又称“官息”,也称“正息”、“股息”、“股 利”,与“余利”、“红 利”对 应 称 呼。它 的 特 点 在 于: 造势是前所未有的特点之一。对此,当时人王志莘 在其所著《中国之储蓄银行史》一书中针对此点就 ① 如 1912—1919 年,新式农牧 企 业 由 59 家 增 至 100 家,增 加 了 “我国商家如银楼绸庄粮铺典当等等,向多 曾指出: 69% ;资本由 285. 9 万 余 元 增 至 1244. 5 万 元,增 长 了 3 倍 多 (章有义编: 《中国 近 代 农 业 史 资 料》,第 2 辑,第 340—341 页, 吸纳社会存款,以资营业上之运用周转,然都不公 北京,生活·读书· 新 知 三 联 书 店, 1957)。关 于 梁 漱 溟、晏 阳 《民国乡 初等为代表的农村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可参见郑大华: 开招揽,系由相识戚友辗转介绍而来。……其以公 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关于卢作孚 的乡村改革活动,可 参 见 刘 重 来:《卢 作 孚 与 民 国 乡 村 建 设 研 开广 告 方 法 吸 收 存 户 储 蓄 者,民 国 以 来 甚 多 ……”③ 关于这种 变 化,上 海 商 业 储 蓄 银 行 1930 年 3 月 20 日发给上海银行公会的信函中也指出:“迩来 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② 《中 国 之 储 蓄 银 行 史》,第 319 页,新 华 信 托 储 蓄 银 ③ ⑤  王志莘: 沪上各商号如中国内衣公司、世界书局、中法药房 等,均以储蓄两字为增加营业资本之唯一方法,假 报纸广告大事宣传,不惜诱以厚利,多方招徕,甚至 大世界游戏场亦添设各种储蓄存款以固厚其营业 《论近代中国企业吸收社会储蓄》,载《复旦学报》, 朱荫贵: 2007 ( 5)。 ④ 行, 1934。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致上海银行公会函》,见上海档案馆藏上海 ⑥ 银行公会档案(以下简称上档) S 173-1-203,第 20—21 页。 参见《茂新福新 申 新 总 公 司 三 十 周 纪 念 册 》, 1929 年 1 月 编 印,“附:劝告同仁储蓄宣言”。 · 149 · 学术月刊  2012·7 其一,不管是谁,只要投资入股成为企业股东,就享 一直到 1956 年 资 本 主 义 全 行 业 进 行 改 造 时 才 结 有从该企业获取固定利率———“官利”的权利,而不 束。 管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其二,这种固定的官利 类似这种长期形成的商事习惯和成文不成文 利率一般以年利计算。其利率虽因企业情况和行 的经济制 度,在 辛 亥 革 命 之 后 大 体 都 没 有 什 么 变 业领域不同而有差异,但大体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 化,一般都有延续,有的甚至有所发展和扩大。 是年利一分,清末一般在八厘,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二 、 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 降低到六厘。因为必须支付官利,所以企业年终结 账,不是从利润中提分红利,而是先派官利,然后结 算营业利益。不足,即谓之亏损;有余,则再分红利 与经济领域不变的部分相比,辛亥革命后出现 变化的部分明显更多。 (红利在这里被称为余利或直接称呼红利)。其三, 首先,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各阶层发展经济提 只要股东交付股金,官利即开始计算。虽工厂尚未 供了法律保障。辛亥革命之后制定颁布的中华民 建成开工,铁路尚未建成通车,官利也需支付。由 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 于企业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需支付官利,所以常 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这是中国第一次以 常“以股本给官利”,或“借本以给官利”。① 由于官 近代国家宪法———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中国国民 利具有这些性质,所以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就不仅 的权利,破除了国民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枷锁,为 仅只是单纯的企业投资人的关系,而是投资人又兼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20:17:28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