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银行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专业资料 > 经营营销 > 经济/市场 > 文档预览
2 页 0 下载 12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银行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 1 页 银行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 2 页

银行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内容摘要:

第 49 卷 第 1 期 2021 年 1 月 Vol. 49 No. 1 January 2021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银行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新结构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证检验 颜建晔 1 吴俊贤 2 康健 3 (1. 北京大学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学院,北京 100871; 100029;3.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内容摘要:中国在整体上鼓励中小银行发展的同时,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选择最适 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银行业结构。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新结构金融学理论基础上,通过理论推演并结合中国目 前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现状,选取 2007 年至 2016 年省际面板数据,以总体面板回归、分样本面板回 归和面板门限回归,实证检验了中国银行业结构与整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下,各地区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实证发现,中小银行在银行业结构中占比提高对中 国目前整体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门限回归看,中小银行在银行业结构中占比提高对地区经济 发展的促进作用会随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而显著下降。 关 键 词:要素禀赋;产业结构;银行业结构;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金融学 DOI: :10.13885/j.issn.1000-2804.2021.01.001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 (2021) 01-0001-13 作为国民经济运转的枢纽,中国银行体系规模庞大,长期在金融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截至 2018 年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 162.23 万亿元,占 2018 年全国 GDP 总量的 180.19%;人 民币贷款余额达 128.66 万亿元,占 2018 年全国 GDP 总量的 142.91%。中国银行体系内部又存在基于规 模的专业化分工:大型银行① 规模较大,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往往更多地向国有大型企业提供融 资服务;中小银行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往往更多地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 融资服务。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规模占比构成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业结构②。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结构的新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方面,银行的本质在于 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实体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银行融资的支持。因此,银行业结构与地区经济 的发展和增长关系密切,中小银行占比不断提高的银行业结构能否促进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待进一 步论证。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型银行 收稿日期:2020-12-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0BJL021) 作者简介:颜建晔 (1980-),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新结构经济学、银行经济学研究。 ① 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对于大型银行的定义存在差异。银保监会将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划分为大型银行,人民银行则将 2008 年末本外 币资产总额大于等于 2 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划分为大型银行。考虑到相关领域已有研究多采用前一种划分标准,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 性,本文按照银保监会的分类标准,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5 家银行划分为大型银行,其他银行属 于中小银行。 ② 对银行业结构定义的讨论,详见本文“二、实证设计”中的变量选择与说明。 2 (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1 期 和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国不同地区的实体经济方面是否存在功能差异,最适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银行业 结构安排是否显著不同等问题也亟待厘清。目前,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本是制约产业结构升级 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作为资金配置的中介,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核心功能。但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不完善,存在规模相对较 小、制度尚不健全等问题,因而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仍处于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银 行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往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中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全国层面,讨论中小银行能否在整体 上促进中国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1-2]。现有实证研究在反映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银行业内部的规模占 比时,往往使用各类银行的存款或贷款的市场份额来度量[3-5]。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大量学者对银行 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普遍表明银行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首先,银 行可以提供储蓄合约以缓解市场的流动性短缺风险,引导更多资本流向长期、优质的投资项目[6]。其 次,银行能够通过提供监督,降低借款人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水平,进而降低市场上优质项目的融资 成本与融资门槛[7]。此外,银行还能通过分散风险、生产信息、分配资源、鼓励创新等途径促进经济 增长[8-10]。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银行业的内部结构,分析和研究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促进 经济增长的功能和效率方面有何差异。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学界主要形成了两种看法,即中小银行优 势论和大型银行优势论。 中小银行优势论的主要观点是:以中小银行为主的竞争型银行业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 进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论据。一是从企业的融资难度上看,以中小银行为主的 竞争型银行业结构能够降低市场的均衡贷款利率和企业的融资成本[11],这种效应在要素禀赋较为落后 和存在信贷配给的地区更为明显[12]。实证研究的结论同样表明,以大银行为主的高集中度的银行业结 构并未对企业融资体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13],甚至具有负面效应[14],因而可能会降低经济的总体福利 水平和社会效率[15]。二是从社会资本创造的角度上看,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业结构更有利于新企 业的建立和小企业的成长,对社会资本创造和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16]。相反,因规模扩大导致经 营效率相对较低[17-18],大型银行所导致的垄断型银行业结构无论在是否存在信贷配给的情况下都不利 于社会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19],这种抑制作用尤其体现在短期信贷市场上[20],从反面证明了中小银行 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大型银行优势论则认为,相较于中小银行,以大型银行为主的垄断型银行业结构更能促进社会经 济增长[21-22]。首先,大型银行相较于中小银行,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23],并可以 通过其众多的分支机构更好地收集和分析企业的融资信息,提高决策效率[24],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 济。其次,亦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相比于中小银行,大型银行在收集和利用软信息方面并 不存在劣势[25],并且通过采取信贷评分等风险管理技术,大型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小微企业[26]。 与向中小银行借贷的企业相比,在获得资金支持后,向大型银行借贷的企业的投资增速和企业价值增 长率都更大[27]。同时,大型银行还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银行与借款者之间由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逆向 选择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28]。 已有学者以银行业集中程度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银行业集中程度提高能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9-30], 但得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结论,其原因可能是相关研究并未将银行业结构与其所处的实体经济环境 和社会融资需求的特点结合起来[3]。因此,银行业集中程度可能不是反映银行业结构的一个较好维 度,在实证研究方面,银行业规模结构是一个更加合适的维度[1]。具体来说,银行业中存在基于规模 的专业化分工[1]。从风险分散和克服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考虑,大型银行更多地向大型企业发放贷款, 而中小银行更多地向小型企业发放贷款[31]。因此,讨论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基于地区 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中国存在大量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现阶段的银行业体系应该由中小银行为主导[3]。部分学者基于中国的经济环 颜建晔等:银行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新结构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证检验 3 境和发展阶段,对上述结论的适用性做了实证分析。有学者运用中国 2005 年至 2011 年的省际面板数 据,通过使用固定效应估计等三种方法,证实了中国中小银行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众多企业的反贫 困效应,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32]。还有学者则利用 2006 年至 2011 年深交所中小板的上市公 司数据和一阶差分 GMM 估计,发现了中国中小银行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广大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 资约束[33]。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业在服务地区实体经济、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功 能。因此,正确识别银行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已有文献为研究银 行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但在运用到中国指导经济发展方面仍存 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未考虑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无论是国外的静态研究 还是中国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动态实证研究,都未能充分考虑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 况,相关政策建议难以针对中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制定差异化的银行业政策;二是实证数据亟 待更新,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步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中国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都出现了 较大的变化,但较少有实证研究立足于 2010 年后的新数据,据此所得出的实证结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 展阶段的适用性可能较低。 一、理论模型与假说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给定一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与该经济体所在时点上的要素禀赋结 构相匹配的最优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比较优势发生改变,该经 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变迁,相应地对经济中的其他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的规律产生影响[34]。 新结构金融学及其“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则是新结构经济学在反思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35], 其学术观点主要认为,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具 有自主生存能力的企业的规模特征和风险特征,从而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1]。为了运用新结构 金融学及其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对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发展方向进行识别,首先需要对中国目 前所处的要素禀赋阶段进行识别。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提高,但目前中国的要素禀赋依 然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34][36]。苏杭等利用 WIDO 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产业 和企业两个层面出发,对要素投入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 较资本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20:07:14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