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专业资料 > 经营营销 > 经济/市场 > 文档预览
22 页 0 下载 9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第 1 页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第 2 页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第 3 页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第 4 页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17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内容摘要: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第 9 卷 第 3 期 頁 71-92 2013 年/秋季號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9, No. 3, pp. 71-92 Autumn 2013 從國際政經觀點 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 顏建發 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黃琬珺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研究員 摘 要 中國自 1978 年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已獲取舉世矚目的經濟 成就。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已走出屬於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同 於西方所奉行的民主與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採取所謂的具有中國 特色的 社會 主義 市場 經濟 路線, 強調 國家 所有 權與 市場經 濟的 優 越 性。而著實,在過去二十幾年的歲月裡,中國成功地通過了一連串的 考驗,包括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入世、2008 全球性經濟危機。2006 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存底持有國。2010 年,中國 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成就極為亮麗。 這篇論文將指出,在過去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許多促成中國 經濟快速成長的因素,實可納入涵蓋行動、結構與歷史過程這三層次 的歷史結構途徑來分析。此外,中國這高度被納入世界分工的經濟發 展,一直脫離不了以黨領政的政策作為,因此,放諸國際脈絡的政治 經濟學角度乃成為探索此段歷程所不可或缺者。最後,論文也將指出 一些隱藏在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負面後果以及未來棘手的挑戰。 關鍵詞: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 入世、2008 年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發展 * 作者特別感謝王崑義教授以及兩位匿名審查教授的批評與指教。 72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9 卷、第 3 期(2013/秋季號) 壹、前言 中國自 1978 年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動的綜合國 力之提升,有了很傲人的成就。這個事實促使很多人相信中國已走出自己 獨特的發展模式,而開始對中國特有的經濟發展的內涵與特色,感到興趣。 本文認為,中國所採取的經濟改革開放政策確實讓中國脫離了 1980 年代前 的貧困狀態,甚至,三十年的努力已讓其經濟體超越日本而直逼美國,並 透過各種軟硬實力來提升其國際聲望與影響力,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 一個特殊案例。從「手段-目的」的角度來衡量經濟成長,它的經濟手段 是成功的。 就經濟生活的提升、經濟樣態的改變以經濟影響力的增進而言,改革 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確實寫下極耀眼的一頁。而這樣的成果與其政府 的集權特質、改革開放意識、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動態調整、以及廣大的人 口資源為基礎實不可分割。同時,中國經濟的開放之所以成為可能,也與 其背後有一個在戰後歷經三、四十幾年業已發展完備的國際分工體系為其 依託,脫離不了干係。但不管如何,中國經濟發展的現象畢竟是過去三十 幾年發展所歸納而得的,是後驗的。 於是,要解析中國的經濟發展,本文以為,自然必須要透過歷史發展 的脈絡的梳理而獲致,在捕捉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質與結構特色之前, 必須對於其歷史過程有所描繪,我們才能更清晰且具體地掌握歷史、結構與 行動三者的互動關係;三者之間的關係,正如血肉、筋絡與骨架之間的關係, 相生相成,互為表裡。除此之外,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分析也不免涉及評價, 而功與過常是一體之兩面。中國三、四十年的經濟改革開放過程,自有其正 面而積極的表現,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負面的後果,包括在經濟領域與非 經濟領域之中。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73 貳、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的位階的變動過程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始於 1978 年,往後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轉折階 段。其中,1992 年鄧小平的南巡後所開啟的第二次改革開放是重要的里程 碑。而之後 1997 亞洲金融風暴、2001 年美國遭受恐怖攻擊、2008 年全球 金融風暴則是關鍵到中國三個不同波段的位階之躍升的歷史契機 一、1997 亞洲金融風暴 1980-90 年代的亞太經濟基本上是美日歐(核心)、四小龍(半邊陲), 與東南亞與中國大陸(邊陲)的分工關係。這一分工形勢維持了一段很長 的時期。不過,中國的資源與能量的逐步釋放卻悄然地改變了這個結構。 鄧小平 1992 年春南巡重新對外打開大門。此前,外商前往中國大陸不管在 金額、技術或規模上都無法與東南亞相提並論,然而此後,情況卻逐漸往 相反的方向翻轉。1994 年外匯兌換券與人民幣並軌,人民幣大幅貶值,中 國的出口大振。自此更多包括在東南亞的外商紛紛往中國移動。從此,東 南亞國家的競爭力逐步落於中國之後。1997 年 7 月 2 日在泰國引爆了亞洲 金融風暴,東協五國遭遇嚴酷挑戰。風暴來得突然與劇烈,給東南亞的政 治、經濟,乃至於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相對地,中國大陸因為外匯管 制嚴格,資金難以自由進出,而得以豁免於投機客的炒作。在東協五國的 經濟重挫以及體系潰敗後,中國得以成為替代的市場與加工地,相對地抬 高了中國的經濟位階與角色。中國沿海很多充滿活力的城市都被推到半邊 陲的經濟位階。自此,四小龍也面對中國崛起的競爭壓力,歷經考驗。 1999 年金融風暴底定後,中國崛起已成為事實。它不僅對於鄰國是重 要的,對於美國亦然。其重要性不只在經濟,同時也在安全。而以美國為 主的國際社會所思考的,已不只是如何圍堵中國的擴張,更是與它交往並 將它帶入一個可以預期的國際秩序之中。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變成是個 很重要的議題。2000 年十月,美國給予中國永久貿易夥伴地位,已在為此 鋪墊。這或許是一種對於 1999 年 5 月誤炸中國南斯拉夫使館的一種補償。 74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9 卷、第 3 期(2013/秋季號) 但不管如何,自此,美中關係已由戰略夥伴轉為競爭對象。 2001 年美國總統布希上台的國情咨文所提議建構之全國飛彈防禦系統 (NMD)與區域飛彈防禦系統(TMD),以中國為假想敵的針對性,極為 明顯。4 月 1 日中國軍機和美國 EP3 在海南島上空擦撞導致了兩國外交上 嚴重的僵局。2001 年 7 月 13 日中國申辦奧運成功。中國歡欣鼓舞。美國在 中國申辦奧運上不採取杯葛的態度,多少看出雙方外交斡旋已讓美中關係 漸漸走出當年在 4 月 1 日美國偵察機 EP-3 與中國尾隨的軍機在海南島上空 擦撞的陰霾。 二、2001 年美國遭受恐怖攻擊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本土遭受空前大規模的恐怖攻擊。不管是心理上 或實質上,這是二次世界大以來遭受外敵最大的創傷。美國朝野一致對外, 同仇敵愾。然不到一個月,美國已長驅直入阿富汗,並辦妥周邊國家的外 交斡旋。對於中國而言,美國此舉等於進駐其後院,中國的安全受到威脅。 但有鑒於美國的軍事投射力如此強勢,而其與周邊國家的外交斡旋如此周 延,很快地,中國決定回到鄧小平「韜光養晦,不搞對抗」的戰略道路, 全力於經濟發展,也就是所謂的「低頭搞建設」。而美國在進行反恐的軍事 行動之際,特別需要中國多方的配合,包括在經貿合作、穩定北韓、以及 聯合國決議上。於是中國也正好利用這種機會,順勢而為。中國於 11 月 10 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此外,由於根據 GATT 1994 第 24 條之規定,世貿組織可自發性簽署自 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在締約會員間發展更密切結合經 貿關係,於是,中國便在申請加入世貿組織的前四天,也就是 11 月 6 日與 東協達成成立自由貿易區的共識。第二年,2002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為世界 貿易組織成員,11 月,中國和東協 10 個成員國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全 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 2010 年成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此舉意味著,中國將夾著將進 19 億人口的市場,在世界貿易組織內舉足輕 重。而在美國那方面,進入阿富汗並未緝拿到賓拉登,美國又開始做尋找 下一個目標的準備。從此,美中走不同的發展路線:美國則全力捲入反恐 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 75 戰爭,花費無度並四處樹敵;中國則全力拓展經濟,低頭搞建設,蓄存能 量。 2003 年 3 月美國進攻伊拉克,中國持續默默搞經濟。6 月 29 日中國與 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10 月 17 日,再 與澳門簽署『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同時,有鑒於 美國掌控伊拉克油源,2003 年 11 月 29 日北京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 從新的戰略全域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發展戰略,採取積極措施確保國 家能源安全。此後,中國利用其豐沛的巨額順差留存海外,並到全世界各 地投資或購買油田與礦藏。2004 年 6 月初中國又積極促成「泛珠三角區域 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包括 9 個省區(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 湖南、四川、雲南、貴州九省、區)和港澳兩個特區。很明顯地,以港澳 為樞紐,中國南方的自由經貿圈與中國和東協之間的自由貿易圈,乃更加 明朗。 回顧這一段歷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 的。2001 年中國的外匯存底為 2,122 億美元,到了 2006 年二月底止,中國 外匯準備增加至 8,537 億美元,首度超過日本的 8,501 億美元,躍居世界第 一。同時,隨著微利時代的來臨,中國成為國際製造業最適合轉移的目標 地。中國領導人善於從一個長程的戰略角度看問題,中國發展產業,志不 只在滿足民眾消費,更是在搶占全球市場,而一旦外來投資者眾,並形成 群聚效應後,內需市場便成為重心,而愈來愈多的產品可供應給內需市場。 不只是麥當勞玩具、耐吉球鞋等「低科技」產品的世界工廠,中國也飢渴 地吸納全球高科技產業進駐,宛如高科技產業資金、人才、資源的大黑洞。 三、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 2008 年 9 月以雷曼兄弟倒閉所連鎖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全世界 和中國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然,為了力抗金融海嘯,中國中央接連推出 各項擴大內需、振興經濟措施,將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鬆」, 其中 4 兆人民幣救市計劃,令世界震撼,其國際影響力乃藉由金融海嘯而 進一步提升。在這裡,當時還在籌備中的上海世界博覽會無疑地也起了一 76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9 卷、第 3 期(2013/秋季號) 個讓經濟運行不致嚴重下墜的動力。中國的戰略成功,同時也抓到了發展 的機會。反觀,美國卻一直深陷伊拉克的泥淖,直到 2010 年 8 月 31 日美 國總統歐巴馬宣佈開始自伊拉克撤軍,才有起色。據估算,美國投入約 7,473 億美金,而未來十年還需要再花約 5,880 億美金。當美國全力於反恐軍事行 動之際,中國卻與周邊國家及世界各地發展友好外交與積極的經貿合作, 中國逐漸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20:07:12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