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国际分工新形态, 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

专业资料 > 经营营销 > 经济/市场 > 文档预览
1 页 0 下载 8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国际分工新形态, 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 第 1 页

国际分工新形态, 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内容摘要:

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 徐建炜 内容提要 姚 洋 * 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失衡问题, 通过构造一个金融 市场 - 制造业比较优势指标, 利用 1990~ 2005年 4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 计量研究, 证实金融 - 制造业比较优势对于经常账户赤字 (盈余 ) 的重要性, 一系 列稳健性检验支持了我们的主要结论。特别地, 我们发现, 中国的贸易失衡在很 大程度上可以由国际分工新格局加以解释。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全球失衡和中国 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国际分工 金融发展 一 全球失衡 引言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经常账户盈余, 且盈余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不断攀升, 2005年之后更是高达 9% 以上。与中国政府担忧巨额盈余相对应的是, 远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府却在费尽心思消除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事实上, 这一现象不 仅在中国和美国存在, 英国、 日本、 德国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如图 1所示。这一问 题被统称为 全球失衡 。 * 徐建炜、姚洋: 北京大学 国家 发展 研究 院、中国 经济 研究 中心 北京 市北 京大 学 中国 经 济研 究 中心 100871 电话: 6275- 3103 电子信箱: xu jianw e@ i gm a i.l com ( 徐建炜 ) ; yyao@ ccer. pku. edu. cn( 姚洋 ) 。 作者感谢 Ch arles E ngle、D eborah J. Lucas、郭凯、卢锋、宋国青、张斌对文章的 评论, 感谢 U n iversity of W iscon s in- M ad ison研讨会、北京大学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讨会、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讨论 会上诸位与会代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感谢 Ch inn和 Ito在数据上提供的帮助。 世界经济 * 2010年第 3期 ! 3! 国际分工新形态、 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 图 1 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经常账户状况 对于全球失衡难题的成因, 普遍的看法认为, 高 ( 低 ) 消费和低 ( 高 ) 储蓄是造成经 常账户赤字 ( 盈余 ) 的根本缘由。但是, 消费和储蓄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为什么 有些国家会选择更多的消费, 而另一些国家会选择更多的储蓄? 学术界存在三种主流 的解释: 第一种是双赤字说, 认为政府的财政赤字意味着更多的政府消费, 从而引发经 常账户赤字。但是, 政府消费往往只占总消费中很小一部分。 B ackus等 ( 2005) 通过 检验过去 40年内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瑞典、 瑞士的经常账户赤字与政府财政赤字 之间的相关系数, 发现二者关系并不明显。第二种是汇率操纵说, 认为汇率的非充分 调整是导致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诚然, 汇率的低估或者高估会带来经常账户调整的 不足, 但绝非主要原因。日本和德国都曾经发生过实际有效汇率的快速上升, 但结果 是经常账户盈余依旧。第三种是经济基本面的解释, 认为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和人口转 型是导致全球失衡的根源 ( H enrik sen, 2002), 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高的人口抚养比 刺激国内支出, 从而导致经常账户赤字。可是, 20世纪 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放缓, 经常账户赤字仍然持续恶化; 而且, 美国的抚养比自上世纪 70年代以来一直很稳定, 经常账户赤字却出现波动。此外, 德国和日本的抚养比高于美国, 为什么它们却处于 经常账户盈余状态? 上述种种关于全球失衡的解释, 都旨在分析高 ( 低 ) 消费和低 (高 )储蓄出现的原 因。然而, 如果仅仅是政府财政、 价格扭曲或者增长率差异所带来的经常账户失衡, 其 结果必然是暂时性的。最终, 收入变化和物价调整会促使经常账户趋于均衡。这显然 世界经济 * 2010年第 3期 ! 4! 徐建炜 姚 洋 与我们观察的事实不符。经常账户能够长期失衡, 必然意味着资本与金融账户提供了 一种资金长期流入 (流出 ) 的缺口。那么, 这种缺口究竟缘何产生? 基于 这一思 考, 一些学 者提出 金融系 统的 国别差 异是产 生这种 缺口的 原因。 W ille n( 2004) 在一个两期模型中证明, 一国金融市场的 不完全 程度越高, 该国的储 蓄也就越高, 从而导致全球失衡的产生; C aba llero 等 ( 2008) 则认为, 一国向世界提供 资产的能力差异会导致全球失衡; M endoza 等 ( 2009) 对上述模型进行推广, 认为金融 市场的整合会使金融发达国家的储蓄下降, 并且更多地向国外借贷, 从而诱发长期的 全球失衡。在国内研究中, 祝丹涛 ( 2008)指出, 中国金融系统的低效率使得储蓄转换 投资的能力不足, 诱发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和经常账户的顺差;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 观稳定课题组 ( 2009)则认为, 美元的货币霸权是导致全球失衡的重要原因。尽管上 述的理论分析逻辑严谨, 但在经验证据上却显得苍白无力。 Ch in n和 Ito ( 2007) 利用 全球样本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检验, 发现金融系统的绝对发展水平对于经常账户失衡的 影响的显著性并不高。 本文认为, 上述各种观点之所以没能获得经验研究的绝对支持, 是因为它们仅仅 考察金融市场的绝对发达程度, 而没有将其与制造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事实上, 金 融市场发展对于全球失衡的影响是显著的, 但是发达程度的界定不是绝对量, 而是相 对于制造业的发达程度 ∀ ∀ ∀ 用本文提出的术语来说, 是国际分工新形态下一种基于金 融市场比较优势的发达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实 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新型的分工形态。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业发达, 相对于制造业具有 比较优势, 而德国和日本这两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 资本主义国家所形成的分工就是, 美、 英等金融强国进口制造业产品, 出口金融服务, 其表现就是经常项目的赤字; 而德、 日这两个传统制造业强国以及后起的亚洲四小龙 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制造品, 进口金融服务, 其表现就是经常项目盈余; 另外还 有传统的石油输出国, 它们的经常项目也长期保持盈余状态。以 1991 年前苏联东欧 解体为标志, 国际分工进入了新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加入, 中国变成了 另一个制造业大国, 而俄罗斯变成石油输出国。这种国际分工的新形态正是导致全球 失衡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发现, 如果将金融市场的绝对发展指标更改为相对制造业 的发展指标, 结果的显著性大大提高, 即便是在更为苛刻的样本和稳健性检验中也能 获得支持。 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 第二节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诠释全球性分工的新进展, 指出 国际分工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和制造业的不平衡发展与全球失衡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使 世界经济 * 2010年第 3期 ! 5! 国际分工新形态、 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 用 1990~ 2005年的跨国数据, 分析国际分工对全球失衡的影响; 第四节讨论东亚经济 和美元霸权问题, 指出在剔除这两个因素以后, 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第五节以上述理论 为基础, 对中国的贸易失衡进行解释, 指出这种失衡具有长期性, 不可能仅仅依靠汇率 调整就加以解决; 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提出政策建议。 二 国际分工新形态与全球失衡 (一 )理解全球失衡 全球失衡的典型特征是经常账户赤字与经常账户盈余的长期并存。为探索问题 之根本, 我们首先看一看 2005年经常账户赤字和盈余前五位的国家, 如表 1( a) 和 ( b) 所示。同样位于发达国家行列, 美国、 西班牙和英国临严重的经常账户赤字, 而日本、 德国拥有巨额的经常账户盈余。当我们在指责美元霸权或者东亚经济增长方式是全 球失衡的导火索时, 又该如何解释这种发达国家内部的差异? 为理解这一点, 需要将 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同时纳入考察。在不考虑误差与遗漏项的时候, 国际收支平衡意 味着: ( 1) X + K in = M + K ou t 其中, X 是出口, M 是进口, K in 和 K ou t 分别是资本的流入和流出。移项, 可得到: ( 2) X - M = K ou t - K in 这就是著名的国际收支恒等式, 即经常账户的顺差 ( 逆差 ) 一定意味着资本账户 的逆差 ( 顺差 )。 表 1( a) 2005年经常账户 盈余最多的五个国家 2005年经常账户状况 国家 经常 账户盈余 ( 10亿 美元 ) 占 GDP 比重 (% ) 中国 249. 9 9. 4 日本 170. 5 3. 9 德国 150. 7 5. 2 沙特阿拉伯 99. 1 28. 4 俄罗斯 94. 3 9. 6 世界经济 * 2010年第 3期 ! 6! 表 1( b) 2005年经常账户赤字最多的五个国家 2005年经常账户状 况 国家 经常账户赤字 ( 10亿美元 ) 占 GD P比重 (% ) 美国 811. 5 6. 2 西班牙 106. 3 8. 7 英国 77. 5 3. 3 意大利 47. 3 2. 6 澳大利亚 41. 0 - 5. 3 徐建炜 姚 洋 如果等式右边没有出现资金流的长期缺口, 任何经常账户的失衡都能够实现自我 纠正。例如, 当一国出现经常账户顺差时, 要么收入增加, 要么物价水平上升, 要么汇 率升值, 最终都会促使经常账户回归均衡。但是, 如果新增的收入流可以长期的放在 国外, 那么这种经常账户顺差就变成长期现象。 所以, 考察经常账户的失衡的时候, 必须同时思考资本账户失衡的问题。事实上, 国际资本市场的出现, 恰好使得顺差国的资金能够在国外获得长期的增值保值, 而不 能在短期内流回本国, # 这为全球失衡的持续提供了温床。但是, 这里强调的资本市 场发展是相对于制造业而言的。试想, 如果资本市场尚不足以支撑国内制造业的融资 需求, 又何谈为吸纳他国资金? 因此, C aballero 等 ( 2008) 以及 M endoza( 2009) 仅仅从 金融发展的绝对水平来思考问题也是欠妥的。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金融市场相对 于制造业的不平衡发展, 这才是全球失衡长期持续的真正因素。 那么,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制造业比较发达, 而另一些国家的金 融市场比较发达? 这种不平衡性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所导致的? 本文认为这恰好是第 二次全球化浪潮的国际分工新形态。 (二 )国际分工形态的演变 传统的分工理论, 一般强调实体经济内部的分工形态。例如, 李嘉图根据劳动生 产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16:59:29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