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专业资料 > 农林渔牧 > 林学 > 文档预览
1 页 0 下载 9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第 1 页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内容摘要: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997, 14 ( 1): 73~ 77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 lege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朱永法 汤肇元 (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系 , 临安 311300) 摘 要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是: 森林资源不足 , 森林质量下降 ; 生态环境恶化 , 自 然灾害频繁 ; 森林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 林业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 林业市场发育滞后。 在剖析现状的基础上 , 结合人类利用森林资源的历史 , 指出了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及其主要目标。 关键词 林业 ; 现状 ;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林业 中图分类号  S7-93   经济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林业作为资源 与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因此 , 如何结合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林业发 展水平 , 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林业持续发展 , 满足经济、 社会和生态诸方面对林业的持 久需求 , 是当代林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 也是当前各级林业部门和专家学者们十分关注与 重视的问题。 1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1. 1 森林资源不足 , 森林质量下降 1981年以来 , 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有力推动下 , 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 长 , 人工造林面积达 3 379万 hm2 , 居世界第 1位。 森林覆盖率由 80年代初的 12. 7% 提高到 现在的 13. 92% 。 12个省区实现了消灭宜林荒山任务。这是我国造林绿化快速发展的 15 a。但 是 , 从总体看 , 我国森林资源尚存在以下问题。 2 1. 1. 1 森林资源数量不足 据第 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 全国森林面积 1. 34亿 hm , 活 立木蓄积量 117. 85亿 m3 , 人均面积 0. 12 hm 2 , 人均蓄积 10. 43 m3 , 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 平的 11% 和 12% 。现有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52% 左右。尽管已出现了森林面积和 收稿日期: 1996-07-24 第 1作者简介: 朱永法 , 男 , 1965年生 , 讲师 74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4卷 蓄积量双增长的局面 , 但用材林资源的消长结构不协调 , 年消耗量大于年生长量 , 每年出现 5 473 m 3 的赤字。 1. 1. 2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东北和西南两区域 , 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20% , 但森 林面积和蓄积量却占全国总量的 50% 和 75% , 而人口稠密、 工业发达的华北和中原地区 , 森 〔 1〕 林蓄积量不足全国的 5% 。 占国土近一半面积的西北部 , 森林面积不足全国的 4% 。 这充分 说明了我国森林资源地理分布的严重不均 , 从而造成各地资源禀赋的丰寡 , 一旦林业生产经 营活动不当 , 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外部的不经济性。 1. 1. 3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珍贵树种资源锐减 , 人工林经营树种单一 , 针叶化倾向严重 , 低 龄化趋势加剧 , 林地生产力衰退 , 可采资源减少。 如用材林中的成、 过熟林在两次清查间隔 期内减少了约 2亿 m3。 目前 , 成、 过熟林可采资源仅为 14~ 15亿 m3 , 如果加上近熟林 , 总 3 3 蓄积量也不过仅有 22~ 23亿 m 。 按目前年耗 3亿 m 计算 , 到下世纪初 , 可采资源就要面临 枯竭的危险。 可见 , 我国可采森林资源非常匮乏 , 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 2 生态环境恶化 , 自然灾害频繁 80年代以来 , 我国实施了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 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北防护林 进入 3期工程 ;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已使 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 ; 平原防护林使 79% 的平原半平原实现绿化 ; 沿海防护林 1. 8万 km 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 ; 太行山绿化进程 过半 ; 防治沙漠化工程已完成治理开发沙区面积 220多万 hm2。这六大生态工程建设已构成了 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 , 覆盖了 60% 的国土 , 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这是值得可贺 可喜的一面。 然而 , 另一方面 , 形势不容乐观。 据统计 , 我国每年因毁林开荒、 不合理采伐、 乱砍滥伐和森林灾害等原因 , 使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 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的面积达 374万 hm 。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 , 引起生态环 境失调 , 致使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面积达 38% , 沙化面积达 155万 km2 , 水库受损 , 气候变 2 〔2〕 坏 , 并使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农作物受害面积增加 。 近年来 ,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及东北和内蒙古林区洪灾严重 , 同时 , 西北、 中原和华北地 区旱情加剧。 据报道 , 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造成农业、 草原、 森林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经济损 〔3〕 〔4〕 失达 1 000亿元 。 而且 , 这种情况可能会长期存在 , 逐年加重 。 1. 3 森林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目前 , 从总体上看 , 我国森林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 ,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 加工 业 , 尽管有了一定规模 , 但布局不合理 , 没有与资源基地很好地结合起来 , 也没有有效地形 成综合开发全面利用的加工体系 , 而且综合加工技术落后 , 初级产品居多。 我国林业的科技 进步贡献率只有 21% 〔5〕 , 低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 30% 的贡献份额 〔6〕 , 离发达国家 60% ~ 80% 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就差得更远了。 我国林业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 34% 左右〔 5〕 , 与农 〔7〕 业差不多 , 推广效果还不很理想。 同时 , 在每年采伐的木材中 , 工业利用率只有 30% , 每 3 年浪费木材 1 500万 m , 占计划用材量的 25% 。 可见 , 我国木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也是 造成当前森林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1. 4 林业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森 林具有经济、 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 , 即森林同时具有 “经济产品”、 “生态产品” 和 “精神产品” 的属性。 后两类 “产品” 也即森林资源具有外部经济性 , 更广泛地为整个社会所   1期        朱永法等: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75 享用 , 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 , 带有社会福利的性质。 森林资源的这种外部经济性 , 一般不 同于森林直接产品 (有形产品 ) , 实质上它是一种无形产品 , 虽不易计价 , 但的的确确存在 , 并 为整个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服务。 在我国生态意识还不强、 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没 纳入法制的情况下 , 不仅在理论上未被普遍承认 , 而且在实践中也尚未起步。 不论物质产品 平衡表体系还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 均未反映环境保护费用及自然资源枯褐和退化方面的变 化 , 无视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 , 未提供在不降低未来福利水平的条件下 , 一定时期内 可利用森林等自然资源最大消耗量〔 8〕。 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补偿费和社会效益补偿费尚未开 征 , 森林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1. 5 林业市场发育滞后 当前 , 林业建设从总体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 要。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够。 在国有林区 , 不仅存在着我国独特 的企业办社会的现象 , 而且对国有林区的管理体制仍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 林业 主管部门仍然向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 , 并拨给投资 , 使企业靠政府的 “输血” 无忧无虑的成 长 ; 木材流通领域 , 仍然存在 “双轨制” 的价格制度 , “制度租金” [9 ]依然存在。 在集体林区 , 现有的木材经营组织仍然保留着过去统购统销的垄断性的行政性购销体系 , 而没有形成农民 自己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中介组织。 这些行政性购销体系对农民的剥夺一旦超过农民 的承受能力 ,农民就只能放弃对林地的投入而将有限的资金转入比较利益较高的其他行业 ,其 结果必然造成营林生产的萎缩 , 从而引起森林资源危机。 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够 , 是 林业市场发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业市场发育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林业自身特点的 制约。森林既是生产性资源 , 又是保护性资源 , 森林效益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产品的多样性: 一 是森林的有形产品 , 主要指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 价值可计量 , 可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 二是 森林的无形产品 , 是指森林的多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即外部经济性 , 在实现其价值计量 之前是不可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 因此 , 林业自身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业进入市 场的局限性 , 客观上也造成了林业市场发育的滞后。 即使是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 其市场体 系的培育和建设也缺乏规划和系统化 , 市场行为缺乏规范 , 地区和部门间的分割和封锁也还 远未消除。 2 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 在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毁林立足阶段后 , 进入了自封建社会开始 至今的木材利用阶段。早在 18~ 19世纪 , 在西方资本主义由于对森林的掠夺性利用而出现木 材危机之后 , 人们就借助于 “法正林” 理论来经营森林 , 使森林的采伐与更新互相依存 , 以 实现永续利用 , 当然这种利用仅是指 “木材利用”。 本世纪 20~ 30年代特别是第 2次世界大 战以后 , 日本、 美国、 芬兰、 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并定量评价森林所产生的除木材和林 副产品以外的生态效应 , 标志着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利用阶段的到来。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 研究起步很迟 , 直到本世纪 80年代才开始关注以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生态利用。生态 利用 , 就是把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 , 以生态效益为经营目 〔 10〕 标 。这是一种人类理想的林业经营模式 , 在目前发展水平和现实条件下很难实现。因此 , 生 态利用可以分成 2步走: 第 1步是生态经济利用 , 第 2步才是生态利用。 这样 , 以生态经济 76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14卷 学为理论指导的生态经济利用 ,作为实现人类合理经营森林终极目标—— 生态利用的前奏 ,在 现实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 , 就显得切实可行 , 而且能够兼顾到森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与 生态效益这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而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利用 , 就是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21:47:49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