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档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

专业资料 > 农林渔牧 > 林学 > 文档预览
21 页 0 下载 12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 第 1 页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 第 2 页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 第 3 页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 第 4 页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16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内容摘要:

認同的尋覓----以高砂義勇隊的教育經驗為焦點 張耀宗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摘要 在歷經荷西、明鄭與清代三個時期的殖民統治,1895 年後的台灣原住民又 見識到一位新的殖民統治者----日本。在殖民統治的後期,日本殖民者為了應付 戰爭所需的人力,徵調原住民成為「高砂義勇隊」,赴菲律賓、新幾內亞與南太 平洋群島。目前的研究缺乏對這些從軍行為的探討,無從瞭解推動他們成為 「日本軍人」的背後成因為何。 「認同」當然是激勵這些原住民勇於從軍的原因之 一,而殖民教育的經驗則為認同的來源之一;因此,研究者將試著以高砂義勇 隊隊員的教育經驗為焦點,探討從中而來的認同之尋覓、探索與定位,及旗與 從軍行為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認同、高砂義勇隊、教育經驗、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 Looking for Identity: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akasago Volunteers Abstract Taiwan aboriginal people met a new colonial governor—Japanese after 1895 through Dutch-Spanish, Ming-Cheng, Ching dynasties periods. In the last part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olonial governor requisitioned Taiwan aboriginal people as soldiers to supply the battle manpower. Those Taiwan aboriginal soldiers were named as ‘Takasago Volunteers’, and participated the war in Philippine, New Guinea and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islands. As wanting for inquiring the soldiering behaviors of Takasago Volunteers in the recent researches, we cannot understand the causes to push them as ‘Japanese soldiers’. Identity is a cause to initiate aboriginal people as ‘Japanese soldiers’, and it could be found from the Takasago Volunteers’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 will attempt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akasago Volunteers, and inqui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and the soldiering behaviors of Takasago Volunteers. Keywords: identity, Takasago Volunteers,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 aboriginal people. 壹、 前言 二次大戰末期,為了應付太平洋與東南亞戰爭的龐大兵力需求,台灣總督 府由原先的志願兵制度,進而推動徵兵制,開始大量徵集臺灣人前往戰場,這 其中當然包括原住民。「高砂義勇隊」就是被徵集的台灣原住民部隊,從 1942 年到 1945 年有八次的徵集(有一說是七次,第八次未能成行),除此之外另 有陸軍與海軍的特別志願兵。 1當時的高砂義勇隊被分派的區域,除了第一回的 菲律賓外,二至七回則分布在西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拉包爾群島 摩羅泰群島等地(陳淑美,1993)。當時的高砂義勇隊被編為軍屬,擔任搬運、 協助建造機場、與打叢林游擊戰的工作,沒有正式的軍階,在正式戰史的記載上 付之闕如,無法像一般日本軍人有「戰友會」組織,糾集眾人形成集體記憶(陳 淑美,1993)。 自從 1970 年代阿美族人李光輝(阿美族名史尼育唔,日本名中村輝夫) 在印尼叢林裡被發現後,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才被開啟。接著,台籍原日本兵組 織成立,展開對日本政府索討戰時未領軍事儲金、薪資、年金與儲金的法律行動 「高砂義勇隊」才逐漸為人所知。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從一開始的武力鎮壓 與改變台灣人的風俗習慣,「內地延長主義」的同化策略,直到進入戰時體制的 「皇民化時期」,是一場將台灣人改造成日本人的社會與心理工程,這其中也包 括原住民。當殖民者看到「人種改良」計畫逐漸發生成效,被殖民者展現全然的 馴服,此時正是驅使被殖民者進入戰爭的肇端。而原住民為何願意進入戰場,是 何種「趨力」(force)激勵原住民甘於上戰場,正是回顧這段歷史所應著力之 處。 當涉及「認同」(identity)的定位時,往往是以「我是誰」(Who am I) 為起點,從此而延伸至個人本身與他人之間的區別。如果就民族與文化的角度來 昭和 17 年(1942)4 月 1 日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昭和 18 年(1943)8 月 1 日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隨著「大東亞戰爭」的進展,昭和 19 年 (1944)開始徵兵制度的準備,昭和 20 年(1945)實施徵兵檢查。高砂族的陸 軍特別志願兵,昭和 18 年有五百餘名,昭和 19 年有八百餘名(台灣總督府編, 1997:71-73)。 1 看,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很自然地附著在個人身上,而差異線正好顯現在與不 同的文化與民族的對峙上。簡而言之,「差異」(difference)正是認同的起點, 不管是從個體或集體的層次。當然,認同有其穩固的一面,長期生活在穩定不變 的生態環境,個人或民族的認同是隨著文化綿延而被銘刻;但隨著不同族群的 入侵,甚至殖民者的到來,「認同」卻也顯現出移動的一面。 「認同」的移動,或發生混淆,或產生誤置,有一部分是來自教育,特別是 殖民教育往往促使被殖民者產生認同的錯亂。日本殖民者的教育對於原住民而言 是一種語言加上文字的教育,當原住民愈加嫻熟於日語與平片假名時,日本人 的符號自然地依附在原住民身上。當原住民與日本人相遇時,不像先前與漢人之 間隔著一條線,日本人隨時越線將國家的統治力施予原住民身上,而接受殖民 者的教育正是「順從」的象徵,而認同的差異線隨著教育而逐漸地喪失。 「徵兵」是一種國家的作為,願意從軍也似乎是一種認同國家的行為。自從 1896 年 9 月在豬月勞束社(今屏東縣滿州鄉里德村),成立恆春國語傳習所分 教場,開啟原住民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序幕。四十餘年的教育時間,原住民是否 在認同上產生轉變,其實從高砂義勇隊的從軍行為可看出端倪。在荷蘭與清領時 期,也常發生原住民從事戰爭的行為,而這往往是基於利益的理由。至於,日治 時期的高砂義勇隊「出征」,是否像其先輩般只是出於利益,則有待探討。畢竟 日本殖民者所施予的一種「現代的國家教育」,這種教育是藉由識字與道德教育 來凝聚國民意識與民族認同;當被殖民者被迫接受這種宗主國的教育,透過殖 民者的語言與文字,在無聲無息中承襲了殖民者的一切。 然而,是什麼樣的理由讓台灣總督府願意徵調原住民上戰場,如果從日本 殖民者起初將台灣原住民看成是「愚昧無知的野蠻人」,這其中的轉折頗值得玩 味。也許面對艱難的「叢林戰」,會讓日本軍方想起縱橫台灣山林的原住民,其 矯健的身手讓初與其接觸的日本人吃盡苦頭,而這項天資正好能克服南太平洋 險峻的叢林。其次,現代化的戰爭所需的兵力是要有極高的素質,至少能夠直接 接收戰場的指令,這對 1940 年代就學率已達百分之 6、70 以上的原住民而言, 似乎不成為問題,「國(日)語」似乎已成為原住民各民族之間的通用語。2最後, 總督府似乎也有把握原住民是跟日本人站在同一戰線,認定「高砂族」是一新品 種的「日本人」,如此的認定展現在諸如取日本姓名的外在行為,也因這些行為 而讓總督府有信心將原住民推向戰場。 原住民願意從軍替日本人打仗,其背後的動力值得去探究。部分的動力確 實與教育脫離不了關係,畢竟四十餘年在原住民部落所展開的殖民教育,當然 在原住民身上產生某些「順從」的效果,而讓原住民願意上戰場。另一方面,同 樣的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也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遭受被排擠的命運, 印地安人的從軍似乎認可美國的戰爭行為。而台灣原住民的從軍,在某一方面似 乎肯定了日本的國家行為,認同日本是統治者,進而願意接受徵兵。因此,本研 究將從認同的角度切入,以高砂義勇隊隊員的教育經驗,作為探究的焦點,試 圖尋繹出教育經驗對於認同的影響。 本研究係屬歷史研究,主要透過史料與口述歷史史料的閱讀、考證、分析與 解釋,以瞭解日治時期高砂義勇隊的認同與其教育經驗間之關係。本研究仍需透 過部分在世的高砂義勇隊成員,透過晤談的方式,焦點擺放在認同與教育經驗 之間的關係,以了解殖民國家的教育體制,是否造成高砂義勇隊成員認同的轉 移與改變,進而激勵其勇赴戰場。這其中「部落意識」與「國家意識」之間的對峙 也是值得探討的焦點,原住民在接受殖民國家體制的教育,接受殖民者的民族 分類識別,是否造成原住民由傳統的部落意識,轉移到如「泰雅族」、 「布農族」 的族群意識,最後到接納「日本人」的意識。當日本殖民者以「高砂族」指涉所有 台灣的原住民族時,殖民教育讓不同族別的原住民操持同樣的語言----國(日) 語,不同民族的原住民身處異鄉戰場,是否激發其泛族群意識,也是一項值得 深究的研究取向。 考量高砂義勇隊係由所有台灣原住民族所組成,因此,晤談對象的族別分 2 雖然,原住民的日語能力不差,但要通過志願兵的學科測驗,對於這群大部分 只有教育所學歷的原住民,卻是一件不容易之事(中村文治,1942:41)。 布,應該涵蓋所有的原住民族。由於,僅存於世的高砂義勇隊成員不多,加上語 言表達的考慮,本研究只能選擇較具代表性的報導人。此外,基於以高砂義勇隊 隊員的教育經驗作為研究的焦點,本研究只能選擇接受日本教育的原住民。在陳 文添、黃得峰(1997)的〈高砂義勇隊隊員及特別志願兵訪談記錄〉中,五位接 受採訪的對象,皆具有在教育所接受四年以上的教育;可見日本殖民政府在挑 選隊員時,特別重視教育程度,不然顯而易見的後果,是在戰場上會發生溝通 上的困難。本研究所訪問到的高砂義勇隊成員有七位,在族別上,泰雅族有 3 位,賽德克 1 位,阿美

本文档由 sddwt2022-04-08 17:15:01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本站的域名是什么?( 答案:sciwk.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